【第二十五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展一等奖】
传 承
作者:高三 三班 赵梓含 指导教师:刘士美
河岸的柳枝舞动于我面前,很轻快,远处生长着一片竹林,青葱,挺拔,但令人生厌。我讨厌一切和竹有关的事物。
漫步于街道,览遍整座城市,心里竟有些空落落的,脑海中又开始响起父亲的话:“阿成,你走吧,不用回来了。”
我停留于原地,看人海穿梭,浮云片片,阴郁地遮蔽天空,呼吸有些沉重。
父亲不会理解的,我有自己的追求,不满于停留在他那日复一日地攒着精气神投身留青竹刻。不是怕苦,只是不愿。十几年了,我和父亲遵从祖愿一直坚持着留青竹刻,但那不是我所期许的生活。
抬头,高楼大厦,琼楼玉宇,挡住了视线,我丝毫看不见光。
常州很大,一天逛不完,常州又很小,走走便到了独属于留青竹刻的博物馆。其实我打心底是不愿踏入的,从小就接触这些,太熟悉就会生厌,缺少和游客一样的新鲜感。可今天我想去看看,看看到底是什么让老张这么执着,以至于一辈子佝偻着背,缩在窄小而又破旧的工作问日日坚持。
踏入馆内,只一眼,便再无法移神。博物馆修缮得很好,布局宏大,古朴与现代的结合,昏黄的灯光打在每一件作品上。透过这些留青竹刻,我看到了匠人对作品的坚毅,艺术家对作品的执着,也看到了我和父亲的过去。
场馆有间屋子专门讲着留青竹刻的历史,自唐出现,清末盛行,辉煌灿烂了千年,如今到连个继承人都找不着。或许,我明白了父亲的执着。馆中矗立着白士风的雕像,旁边是他的生平,人生很长,但他的此生极筒,件件都是关于竹刻。这里是他女儿建的,为了守护父亲的追求,带着一批批人坚守着留青竹刻最后的阵地。恍惚间,白先生的雕像和父亲低头雕刻的身影重叠在一起,被光芒包裹,米白色的雕像映照出夺目的光辉。
它好像看向了我,进入到我的心。
从博物馆走出的一瞬间,似乎有什么变得不同,沉重的枷锁打开了些许,阴霾在消散,高楼中的缝隙透出丝丝光亮。抬头,浮云飘过,日,来了。
我再次踏上征途,不过这次是乘车,原路返回。一路光影流转,偌大的常州城透过窗子流进我心。到站下车,深呼吸,然后一股脑地向前跑着,狂奔,似乎有东西随风而逝,我不回头,只坚定地向着心中的地带而去。
到了那扇门,有些破旧,灰蒙蒙的牌匾上只看得见“常州留青竹刻"六个大字。我握紧拳头,用力却又轻轻敲了门,随后推门而入。入目,还是老张背对着我佝偻的背。他感受到了我的到来,却无言,我也是。带着一副老花镜,花白的头发,颤抖的手,老张够老了。我默默走到他身后,进了旁边的屋子拿出属于我的器具:“老张,我回来了,你歇歇吧。”他没什么反应,只是,和我背靠背坐着时,身体也在颤抖。他在哭吗,我想。所有质疑在此刻都是破碎的竹片,零落,清空。
拿着一片上好的竹材,是我存放许久的,今天该记录。重握器具的那刻,留青竹刻的担子已然担在我身上,那一刻,没有沉重,有的仅是家族和艺术的责任,是欣喜,也是感慨。回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而山水现,鸟鸣而万物生,是回首,更是新生。
月余的制作很费功夫,可这次,我没有再逃,只是享受。这一月,父亲彻彻底底地将他的手艺交付我,记得最后那天,他浑浊的眼中进发出孩子独有的光亮,只有面对留青竹刻才会如此。我们相视而笑,心中对未来都有着说不上来的期许,留青竹刻会一直有人延续,它不会轻易泯于历史。
完工那天,父亲专门宴请了宾客,正式宣布我的出师和继承。觥筹交错,穿梭于人群,交流着竹刻之韵,宾主尽欢。我向世人展示着竹刻之美,他们大力称赞,文化应当自信,艺术应当延续。我好像院子的流水席,转到最后仍是原地,终究要找寻最初的自己,回归本心。
这一刻,我真的明白了父亲的执着。
浮云移动,阴霾彻底消散,高楼大厦也被座座矮屋代替,日,真正地露出了所有面貌,光普照着。竹林随风而动,叶子沙沙作响,我不再厌恶竹子。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